樂山 - 樂山大佛.凌雲寺.眺望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

DSC05612.jpg
樂山大佛,全名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的淩雲山棲鸞峰,位於淩雲寺的南側,因其所在地而得名嘉州大佛,樂山大佛的具體始建時間大致為為唐代「開元初」,最早是由貴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鑿的佛像為彌勒佛,其目的是為了減弱該河流交匯處的水勢。貞元十九年(803年),樂山大佛修造完成,整個工期前後歷時約90年的時間。為此韋皋專門撰寫了《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並將其刻在了大佛龕窟右側的臨江崖壁上。建成後的樂山大佛成為了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坐像。

DSC05450.jpgDSC05451.jpg
一般遊覽樂山大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樂山碼頭搭船,大約30分鐘的時間前往樂山大佛前瞻仰,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船隻開回碼頭結束行程,這是大部分旅行團的安排方式,另外一種就是爬樂山大佛了,市面上爬樂山大佛的行程幾乎沒有,但....我們吉樂旅遊可是深度朝聖之旅,一定要前往樂山大佛一遊,我們選擇爬山走路,往大佛頂的路上會經過許多古代石刻。

DSC05452.jpgDSC05561.jpg
樂山大佛旁的凌雲寺,位於大佛頭頂旁,步行參觀樂山大佛會順便參觀凌雲寺,凌雲寺在凌雲山上,九峰環抱,寺宇輝煌。因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稱大佛寺。凌雲寺建立于唐初,開元初年(約713年)開鑿佛像,寺宇又有擴建。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但到會昌四、五年間,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滅佛,凌雲山廟宇隻有凌雲寺得以儲存。

DSC05564.jpgDSC05565.jpg
凌雲寺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綠樹掩映。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後為韋馱殿,供奉唐朝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時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兵禍,大部被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穿過天王殿,為明代建築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今身、 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庄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凈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DSC05454.jpgDSC05465.jpg
眼前出現的樂山大佛才是重點,漫步到大頭佛頭頂花了15分鐘的時間,接著要步行到大佛的腳底,光是排隊就要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大佛頭頂走到佛足底距離並不遠,就是老弱殘遊客多,大家走得慢塞車了。

DSC05466.jpgDSC05468.jpgDSC05497.jpg
站在樂山大佛古步道上,能夠遠眺樂山市,以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古代經常發生船難,這也是建樂山大佛的原因,由上而下放眼看去相當壯觀,這是搭船看不到的景色,搭船及步行我會選擇步行,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不過台灣的旅行社多數不敢安排爬山,一來是太花時間,二來是走多了,旅客會怪罪旅行社安排不好,台灣的遊客無奇不有,走在世界的頂峰,我們公司是深度旅遊,安排爬山沒再怕的。

DSC05480.jpgDSC05552.jpg
登上樂山大佛,一覽三江之美,乃人生一大樂事,無言勝多言。

DSC05554.jpgDSC05555.jpg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釐米,頂部31.5×31.5釐米,根部24×24釐米。

DSC05474.jpgDSC05558.jpg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DSC05486.jpgDSC05473.jpg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洞穴的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僅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應該是被盜的人留下的物品,說法有二已無從考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

DSC05499.jpgDSC05502.jpg
位於樂山大佛步行古道上的古老佛龕。

DSC05510.jpg
由上往下看,樂山大佛的佛腳越來越靠近了,千年歲月,歷史的巡禮。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DSC05515.jpg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彙聚淩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佛像于唐玄宗開元初年(西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DSC05532.jpgDSC05516.jpg
吉樂朝聖旅遊團合影 http://www.urielshen.com

DSC05619.jpg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彙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

DSC05503.jpgDSC05525.jpg
搭船遊樂山大佛。

DSC05537.jpg
樂山大佛古棧道。

DSC05545.jpgDSC05541.jpgDSC05543.jpg
海師洞位於大佛頭部左後方的淩雲山頂,相傳為海通居住過的地方。海師洞洞深約10米,洞額刻“海師洞”三字,為清乾隆時四川按察使顧光旭手書。洞內原有海通塑像,已被損毀。

DSC05551.jpg
回首樂山大佛。

DSC05567.jpg
漫步樂山大佛旁的岷江河畔。

DSC05603.jpgDSC05611.jpg
千年傳奇,樂山大佛,見證江水上發生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