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01年,先后被稱為“惹剎”、“邏些”等,9世紀改稱“大昭寺”,意為“存放經書的大殿”,公元1644~1911年又稱其為“伊克昭廟”。它是西藏地區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漢藏結合木結構建筑。在大昭寺初建時,松贊干布的妃子尼泊爾尺尊公主得知松贊干布的另一妃子唐朝文成公主精於歷算,便托祿東贊邀請文成公主勘察建寺地址。根據勘察和計算的結果,她們認為西藏地形猶如一位仰臥的魔女。拉薩的一片湖泊(大昭寺基址)由魔女的心血匯成,紅山和藥王山形似魔女心臟的骨架。若能在湖(藏文音譯“臥唐錯”)上修廟,供奉釋迦牟尼,在紅山上建王宮,就可以鎮住魔女。於是松贊干布下令填湖造廟,在填湖工程中,大量的土是用白山羊作運料馱畜,寺建成后,為紀念白山羊馱土功績,將該寺稱為惹剎(意為山羊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