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阿難舍利塔

毗舍離(Vaishali),又譯為吠舍離,意為廣嚴,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為釋迦牟尼時代著名的大城市。在古印度吠舍離是由八個部族所組成的聯邦,他們透過各部族推派代表,來組成議會治理國家,對於弟子來說吠舍離是佛陀最後一次開示之處,佛陀在此預示自己即將入滅之處,比丘尼的出現、第二次佛經集結與分裂,藥師經說法處,許許多多佛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在吠舍離發生。

佛陀在39歲左右初次來到吠舍離,日後也經常在此遊化講學。在這座王城近郊,世尊首次接受了女眾出家就是自小撫養佛陀長大的姨母摩訶菩提夫人和佛陀的俗家妻子耶殊陀羅等數百人。這在當時不僅打破了種姓制度,也打破了兩性界限,是佛教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吠舍離既是佛陀宣示將在3個月後圓寂之地,也是佛陀教授維摩詰經、藥師經、楞嚴經的說法聖地。

在佛陀滅度後百年,在此城中,耶舍比丘召集了七百名上座部長老,進行了第二次經典結集(又稱七百集結、毗舍離集結),造成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時期。佔地廣闊的吠舍離遺址,目前只挖掘出部分區域,其他仍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畏捨離的主要佛教遺蹟有:阿育王石柱,是阿育王為了標誌佛陀最後一次說法而豎立的。巍然聳立的石柱,頂端有一隻威風凜凜的獅子。石柱奇蹟般地躲過了戰火的摧殘,完整保留至今。還有阿難捨利塔遺跡,以及涅槃後安放舍利的地方。

 

相關景點
旅遊介紹
歷史勝跡
歷史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