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奇大塔塔中心半圓形的覆缽,最初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由阿育王修建的。後在巽伽王朝時代由當地富商資助的一個僧團繼續擴建,在覆缽土墩外面壘砌磚石,頂上增修一個方形平台和三層傘蓋,底部構築了石砌的基壇和圍欄。公元前1世紀後半葉到公元1世紀初葉,安達羅王朝又在圍欄四方陸續依次建造南、北、東、西四座砂石的塔門牌坊。每座牌坊由三道橫樑和兩根立柱構成,並飾以左右對稱的浮雕嵌板和圓雕構件。
浮雕嵌板的內容多為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由於當時佛教雕刻尚禁忌出現佛陀本身的形象,故只有法輪、寶座、菩提樹等象徵物表示釋迦牟尼的存在。圓雕人物的代表作是東門牌坊橫樑與立柱相交處的著名的樹神藥叉女像。她雙臂攀援芒果樹枝,縱身向外傾斜,凌空懸掛於整個建築結構之外,富有節奏感的S型體態,健壯豐滿,被譽為印度標準女性美的雛形和始祖。印度把這種塔門牌坊稱作“陀蘭那”(Torana),故後代把這種雕刻藝術稱作“陀蘭那藝術”
【桑奇大塔】(Great Stupa of Sanchi),桑奇大塔建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巽伽王朝和安達羅王朝都有擴建。桑奇大塔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窣堵坡形式的塔,桑奇原有8座大塔,現僅存3座,除了大塔還有2號塔和3號塔,這兩個塔都曾出土佛陀兩大弟子和上座長老的舍利,因此被稱為僧塔,桑奇大塔的塔門上雕刻有佛教故事、象徵符號和華麗的動植物紋樣。桑奇雕刻中,“不立佛像”吸引著眾人的目光,而以各種象徵符號,如菩提樹、法輪、足印來代表佛陀的藝術表現,是早期佛教藝術的特點。大塔僅有的佛像是後來所造。西元1世紀秣菟羅風格的雕像開始出現在桑奇,這也是佛教信眾開始為佛造像的時代的開始。桑奇可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佛塔遺跡。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此感受石窟藝術帶來的藝術及歷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