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境內,永興寺位於雅安蒙頂山風景區後山,始建於唐,盛於宋。唐時,意取"蒙山之龍脈"名龍泉院。明天啟年間重修,以"院脈流泉"於夢山,取名蒙泉院。清改名為永興寺至今。永興寺為佛教中大蒙山施食的發源地,儀軌由宋代不動法師在四川蒙山所創,現為漢傳佛教寺院中的常見晚課。
宋代不動法師(或稱甘露法師)住錫四川省蒙山。蒙山,在四川雅州名山縣西五十裡,此地有五峰,前一峰最高,叫做上清峰,此峰產甘露,宋朝的不動法師就在這裡修道,因此把他叫做甘露法師。不動法師集《救拔焰口餓鬼經》及秘密部的一種水施食法,並以二咒為主,集諸密部成文,稱《蒙山施食儀》。法師之所以要集這個《蒙山施食儀》,是因為他覺得前面既然已經誦過了彌陀經,修了大懺悔,活著的人已經得到利益了,那還應該要利益六道的眾生,普利幽冥,因此他就依據秘密部中的水施食法,以及《救拔焰口餓鬼經》等,集成了這個《蒙山施食儀》,想要令後學與幽冥眾生普結無生之緣,集《瑜伽焰口經》及密宗諸部編輯而成。之後被編入《禪門日誦》因是諸方寺院道場每日晚課必備課誦儀軌。
現代寺院中所舉行的施放蒙山的方式有兩種,即大蒙山和小蒙山。法師依足儀軌舉行法事,稱為放大蒙山。在施放大蒙山的時候,法壇上供置佛像,備清水、食物,對面設孤魂台供「十方法界六道群靈之位」。恭請有德行的高僧主壇作法,憑藉三寶加持,大眾誦經咒,直示唯心法門,令群靈受持三皈,禮佛拜懺,聞法受食,同得解脫。寺院道場每天晚課時,亦以《蒙山施食儀》為日誦常規,施食普濟幽魂,稱為放小蒙山,蒙山由此便成為漢傳佛教寺院晚課的一項重要內容。
永興寺除了大蒙山發源地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禪茶了,西漢甘露元年(西元前53年),邑人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首開人工植茶先河,茶由此廣為傳播。到了唐代,佛教寺院盛行,蒙頂山永興寺道宗禪師,不僅重修廟宇,還遍植茶樹,習茶藝,以茶入禪,名曰禪茶,開啟了茶與佛的融合之旅,蒙頂禪茶也聲名遠播。
寺院僧人表示,他們的主要收入不是靠募款,而是自己下去種茶採茶,自給自足,平時種茶也是很忙碌的。根據史料紀載,明代中期,特別是明孝宗,將蒙頂甘露入列皇室專供,形成了蒙頂山貢茶「千佛寺種茶、凈居庵採茶、智炬寺制茶、永興寺評茶、天蓋寺祭茶」明確分工的採制格局,至此,「禪茶」在這裡完成了發源、發展、融合的整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