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長城之一,最早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就有關居庸的記載,道「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但是真正有建設是源起於漢代時期,當時居庸關還只是縣郡之間的關口,並未加以建設,直到北魏時期才成為長城的一個部分,直到明朝居庸關的大名已經雄鎮天下,因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方約六十公里,是守衛京城最重要的一道防線,一出了居庸關就可以直奔蒙古的呼和浩特,今日來此一關,的確不負天下第一雄關美名。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內蒙多倫)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經常過往,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居庸關曾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魏時稱軍都關,北齊改稱納款關,唐朝稱薊門關、軍都關、居庸關。遼、金、元、明、清各代都稱居庸關。與附近的八達嶺長城同為北京西北方的重要屏障。與倒馬關和紫荊關合稱「內三關」。
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叠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