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成道處;位於印度比哈爾(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處之布達葛雅(Bodhgayā),面臨恒河支流尼連禪河(梵Nairañjanā,今法爾古河),其地原為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之優樓頻螺(梵Uruvelā)聚落。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先後記載了菩提伽耶的歷史。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2002年被列為世界遺產。是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處。已成為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也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釋迦牟尼當在附近的森林裡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於是他放棄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之後,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後,突然得以覺悟,找到了解脫之道。然後在附近繼續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他就開始傳道了。
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塔的主塔高約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為邊長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漸收縮,頂部呈圓柱形,上立一銅製螺旋形圓頂。塔底一層四角豎有4個與大塔營式相同的小金字塔。大塔東門兩旁辟有佛龕,立貼金佛像數座。其餘三面為高2米的石欄杆,共60根,係公元前5-公元2世紀的作品,現藏於各地博物館,只有複製品放在野外、塔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據說佛陀即在此樹下得道成佛,故受到佛教徒敬仰,其枝也曾多次被折,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養,繁衍滋生。原樹已在1870年被大風颳倒,現在的樹據說是原樹的「曾孫」。現樹下立有紅砂石板金剛座,以指示佛陀成道處和表示佛的智慧。